2010年5月12日,苏州。中国地市报子报子刊“双十强”颁奖仪式上,萧山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宣舒平,作为惟一的一家县市区域报代表,捧回了“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最具影响力十强”的奖牌。
这是萧山日报2003年加盟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来获得的又一项殊荣。
在我国新闻界,提起县市区域报,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萧山日报,为其取得的骄人业绩而惊叹。
萧山日报成功的奥秘在哪里?作为“掌门人”的宣舒平最深切的感悟是,报纸复刊19年来,在几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萧报人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敢喝头口水,敢为他人先,打下了一个厚实的发展基础。也造就了一个坚强的有激情的能干事的领导集体,一支很强执行力的中层管理团队,一支献身新闻事业的员工队伍,一个奋进向上争创一流的报业文化。
在宣舒平的带领下,萧山日报社始终不渝坚持新闻创新、经营创优、管理创精,朝着“打造中国一流县市区域报”的目标坚实前行。
创新是报社的“魂”
宣舒平经常告诫自己、时刻提醒大家,创新是“魂”,面对报业竞争和新媒体的挑战,只有坚持新闻创新,传统媒体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报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才会不断提升。
创新的路径在哪里?创新的载体是什么?当时分管采编工作的副总编宣舒平和报社班子成员一起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构想:集中5年时间,开展质量年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新闻创新,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在他的主持下,从2005年开始,连续5年出台涵盖实施方案、考评办法、管理规定等数十个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每年确定一个主攻方向对报纸进行改版。
——2005年“质量年”,重抓采编人员质量意识的提高,版面资源的合理配置,版面结构的优化,报纸采编质量的提升初显成效。
——2006年“质量深化年”,组织编辑记者走进读者,策划推出“今日”系列、“记者百村行”和“新闻热线进社区”活动和栏目,重点加强“三农”和民生报道,“记者百村行”获得省优秀栏目提名奖和集团新闻大奖。
——2007年“质量提升年”,首次推行首席记者制,着力推进品牌记者、品牌栏目工程,“今日帮办”获得杭报集团“十佳”栏目。
——2008年“质量创优年”,以加大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力度为突破口,提升新闻报道的厚度和深度。系列报道“寻访天南地北萧山人”获得杭州市新闻奖(社会活动奖)和集团新闻大奖。
——2009年“质量成效年”,进行了萧报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版,不仅报型变瘦,报头中移,更显庄重大气,而且本地新闻版面再次扩容,以“新闻直通车”为重点的民生报道进一步加强,周刊专刊更加贴近本土、更具服务性,报纸言论得到加强。同时成立视觉中心,宣舒平亲自兼任视觉中心主任,引进专业人才,实现了图片和版式质量大提升。
经营是发展的“根”
近年来,由于受到其他新兴媒体的挤压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报社发展遭遇瓶颈期,报业经营尤其是报纸广告呈现总体下滑趋势,甚至感到生存困难,而萧山日报却逆势而上,在连续多年报业经营高位增长的基础上,2009年报业经营总收入逼近1个亿,总利润增长23%。这一奇迹被有关专家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中国县市区域报高层峰会上称之为“萧山现象”。
“萧山现象”是如何炼成的?宣舒平淡定自如地说:“这是被市场逼出来的!”
简短的一句话,背后却蕴藏着求索的勇气和艰辛的汗水。
在他的带领下,萧山日报沉着应对新的媒体变局,加快构建多元产业新格局的步伐。
2007年7月萧山日报多媒体数字报诞生,在全省地县市报纸中领先一步。
2008年12月杭州萧山日报传媒有限公司成立,迈出了从传媒行业向传媒产业发展的坚实一步。
2008年2月28日,由萧山日报主办的中国少年新闻学院杭州分院、中国小作家协会杭州培训中心正式开学。
2009年6月19日,香港宝芝林中国大陆总部基地落户萧山日报,与萧报传媒联手投资文化产业、药业和健康饮品以及相关产业。
2009年8月推出萧山手机报,与移动公司联合打造第五媒体。
2009年12月24日,杭州萧报国际旅行社开业。
2010年1月1日,萧报传媒下属的风盛传媒公司获得阅报栏全国销售的独家代理权。
如今,萧山日报已成为一家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手机媒体为一体,并涉足会展、文化演出、培训、旅游、风险投资等领域的多元化经营实体,多元产业的比重已占到总收入的近4成。
为了化解报纸主业经营的风险,宣舒平提出了“细分行业,分散经营,多种模式,统分结合”的经营思路,从2008年起,将报纸广告细分成房产、财经、汽车家居、旅游休闲、医疗、商业、工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形象、分类广告等十大行业板块,分别实行三种不同的经营模式。同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及时完善经营机制,先后作出了两项整合资源的创新之举:一是在报社和传媒公司层面上成立品牌运营委员会,下设品牌运营部,统筹组织各部门及下属经营单位开展集采编、经营为一体的各项活动。通过整合报社多种资源,形成了合力,大大提升了整体运作水平。二是推行项目负责制。年初,由品牌运营委员会制定全年活动计划,逐一落实到各经营部门并确立项目负责人,再由项目负责人策划落实各项活动,每年开展大大小小活动300多项,做到月月有大活动,周周有小活动,拓展了经营的深度和广度,确保了经营收入的稳定增长。2010年1—4月份萧山日报总收入同比增长47%。
管理是媒体的“本”
宣舒平在平时工作中强调最多的是:“我们不缺敢为人先的勇气,但要真正打造一个坚强团结和谐的团队,需要有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创新的管理机制来保证。固本强体永远是我们发展的基石”。
以报业文化为载体,开展特色活动。报社每年都要开展多项大型特色活动。2009年举办报社首届运动会,2010年举办首届艺术节,报社连续5年成功举办5届读者节。每年组织报社员工分批外出休养,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记者节等组织妇女、青年、团员、党员分别外出参观考察。
以人才建设为载体,优化用人机制。针对报社事业发展和人才相对短缺的矛盾,实行对内抓好全员培训对外抓好人才引进,仅2008年就举办了4期全员培训班,2009年3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人员和文秘人员13人。2010年将首席编辑、首席记者制扩大到周刊副刊部和各工作室。
以建章立制为载体,强化编务管理。重点是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文件汇编”,认真抓好实施落实。抓好信息上传下达工作,保证新闻宣传安全。抓好质量监控,组织审读员、评报员为提高办报质量出谋划策。
以评“星”活动为载体,完善经营机制。从2009年起,传媒公司首次设立“经营之星”和“经营管理之星”奖,分季度和年度进行评选,成为集团的首创。“经营之星”奖项分为管理水平最佳公司(部门)、发展潜力最大公司(部门)、经营业绩最好公司(部门)。“经营管理之星”奖项为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财务管理人才、技能人才。
近年来,有这样一组数字和荣誉,也正是报社新闻创新、经营创优、管理创精的最好诠释:新闻出版总署领导3次到萧山日报社调研;叙利亚、俄罗斯、泰国、韩国等多国新闻代表团前来考察;每年有近百家地市报、县市区域报前来考察萧报管理、网站建设和多元经营等情况;每年至少有3篇以上业务研究成果在中国顶尖的业务刊物《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报业》上发表;“萧山日报社综合发展文化产业”入选“2009年度中国报业十大事件”;先后有6个项目获得浙江省报业两届自主创新奖,均名列全省县市区域报之首;萧报传媒下属的中国少年新闻学院杭州分院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授予“2009年度先进分院”称号;萧山网荣获“全国县市区域报十佳网站之首”,浙江省十佳文明办网示范单位,浙江省最佳新闻网站……
八百里钱江大潮,八千年古越文化,孕育了一代代萧然儿女。“在钱潮浪尖上奔跑,在传媒梦想中超越”。这是踏浪前行的萧报人如今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作为拥有300多名员工的县市区域报领军人,宣舒平正在勾画萧报“十二五”的发展蓝图:全面实施“战略转型年”(三年行动计划),以品牌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推进全媒体工程为中心,强品牌,优结构,善管理,抓转型,构建起符合全媒体发展要求、具有萧报特色的采编、经营、管理全新模式和机制,努力打造“中国一流的县市区域报”。
中国县市报研究(县域传媒网)2010年7月12日 作者:李家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