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多月前,浙江法制报与平安浙江网联合通过第三方数据平台推出全省首个浙江政法微信排行榜。首期,“萧山司法”位列第二,仅次于浙江依普办的公众微信 平台“浙江普法”。对于该排名,浙江法制网如此评论:“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中,浙江普法绝对是老大哥,对于拿下榜首位置毫无压力,萧山司法异军突起,斩获 第二。”
该榜单截止到目前共发布20期。其中,“萧山司法”获得3次第一,9次第二,2次第三,4次第四,1次第五(还有一次因放假版面调整未上榜)。
自运营半年来,“萧山司法”累计推送图文消息60条,累计阅读量超4万,单篇最高阅读超6300次,实现与粉丝互动评论700余次,粉丝总量达6500。
行政命令“敌不过”内容乏味
“萧山司法”是区司法局委托萧报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如何运营此类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并无前例可鉴。而区司法局的要求是一年1500粉,传播量上百。
微信的第一批粉丝基本是通过行政手段争取的。由区司法局下发通知,要求员工关注该微信号,另外,通过朋友圈转发,请部分法律从业者关注。好不容易圈了150人,才完成了任务的十分之一。
由于不知道该发些什么,为安全起见,开始就发一些政策法条以及司法会议精神,操作方式简单粗暴,直接复制粘贴。结果就连这150人都看不下去了,纷纷取消了关注。
找“感觉”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
运营了一周后,发现自己做起来没有“感觉”。且不说全年任务完不成,连每一次操作都变成了折磨。走投无路想到“物质刺激”——中国移动萧山分公司赞助该微信一万元话费。
有了“本钱”,开始策划前期推广。
第一步,结合自己跑法律线的优势,一方面在报纸上开辟全新普法栏目“微言说法”,由区司法局援助律师提供案例,让受众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通过“萧山司法”微信公众平台反馈受众意见。报纸见报的同时,“萧山司法”同步发布话题,即时接受反馈。
一万元的赞助费终于“用在了刀刃上”——答对有奖,在报纸栏目不遗余力的推广下,粉丝增加到了2000,最为关键的,这2000人都是活跃粉丝。
但是在4月中旬左右,微信的运营又遇到了新问题。“物质刺激”达到了边际效应,一些人产生了审美疲劳后,参与热情下降。原来栏目每篇50次的评论降低到了20次,粉丝增长在突破2000以后异常缓慢。
在咨询了新媒体同仁后,终于明白因为栏目定位相对专业,受众面会有一个局限性。如果还要发展,需要更多新元素的刺激。
回头看看,前三期网友点评虽多,但获奖的往往是那些法理明晰的“业内人士”,相对缺少法律知识的普通粉丝机会很少。于是,马上对评奖标准进行了调整,将那些网络化、生活化、趣味性的评论推上了榜单。这么一来,有效提高了受众的积极性。
另外,随着栏目的推进和知名度的提升,受众的法律需求不单单只是微信提供案例,于是又增设了每周一次的律师讲座,除了对普罗大众的法律知识点进行梳理外,还进行即时在线解答。
5月份政务排名出来以后,不光省级媒体每周一次“免费广告”帮忙扩大影响力,区司法局领导也抽空参加每周的“例会”,提出意见建议。此外,不少律师看到 这张“金名片”的效应,主动提出要加入“公益律师团队”。5月底,我们因势利导,面向全区律师进行普法律师团队的选拔。不仅扩充了律师专业力量,更让全区 的司法工作者关注“萧山司法”,粉丝数成功突破了5000大关。
如今,尽管“萧山司法”微信运营良好,占据浙江政法政务微信榜首位置,但“兼职”运营仍存在瓶颈,其内容乃至美工完全无法与其他省、市级媒体团队代理的政务微信平台相比,只不过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多了“渠道并进”的手段,争取在年底能够实现粉丝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