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当前位置: 集团动态 > 集团要闻 > 本页
探索媒体报道新表达方式 萧山日报“萧山旮旯头”栏目互动式报道趣味十足
发布时间:2020-12-17
  7月起,萧山日报推出“萧山旮旯头”栏目,记者走进萧山一个个旮旯头,尝试用富有新意的媒体表达方式,记录基层百姓故事,展现不同风情。
  栏目刊发于萧山日报“新媒+”版面,同时在萧山发布APP同步以专题形式推出。截至目前,已探访近40个点,纸媒、新媒推送稿件70余篇,总阅读量突破60万,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选取角度小,呈现方式新
  融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用户的口味也越来越求新。在探索媒体新表达方式的路上,萧山日报一直在努力。“萧山旮旯头”栏目,坚持选取角度小、有人情味,能引起网友共鸣的故事,并用最新的创作方式呈现。
  以《萧山这个地方只要2块钱就能收获快乐!随手拍的照片,感觉都像极了宫崎骏的动画……》报道为例,记者现场踩点,用2块钱一张的渡船票串起整篇文章。因为到了现场体验,拍了照片视频,美丽的景象如同宫崎骏的动画片一样,最终报道以照片为底,简单文字解释,漫画增色,视频辅助,横屏展示,简单易读,深受读者好评,纷纷转发点赞。类似的报道还有《萧山这条老街即将进行改造!这熟悉的场景,你还记得吗?》,编辑花了一周多时间制图,在“寂寞”的闻堰老街建筑中还原过去的生活场景,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回忆,引得网友纷纷在留言区讲述自己与老街的故事,用这种处理方式开启受众的沉浸式阅读模式。
  栏目做久了,记者、编辑、美编的“个人特色”也逐渐凸显出来。沉浸式阅读模式的尝试,往往来自编辑郭钰、徐京和美编俞钦洋的完美组合,她们还把儿童公园的老照片画出满满的童趣,超长图仿佛一条时光隧道,把文化路上小书屋的故事串联起来;全媒体编辑陆意为了拍摄历史建筑,学会了航拍,专门给一些不太为人熟知、难以窥得全貌的文保单位拍小短片,从浦阳横塘倪战备粮仓到所前金山村的娄家墙门,再到临浦柏山陈陈家墙门群,记录了一个个特定历史时代的故事,也让网友看到了不同角度的“旮旯头”;韩柳青和丁嘉兵的Vlog也很受欢迎,无论是老虎洞、一览亭,城区街巷这种不算太偏僻的地方,还是“冷门”的老底子豪宅顺昌当门楼,读者都看得津津有味;老小区开了三十多年的“私人订制”时装店,老牌蛋糕店的二十年变迁,西山下的民间收藏博物馆……贺一萍、诸飞英做的探店散发出的是浓浓的人情味,还有以文字取胜的李沅哲、俞海波、於立英记录的乡村变迁,每一则都记录下了不一样的萧山。
  传播范围广,互动效果好
  “萧山旮旯头”报道,通过对萧山隐秘之地的探寻,记录基层百姓的故事,展现不同的城市风情。这也是一组互动式主题报道,让读者推荐自己心目中萧山最有烟火气的地方,来分享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记者、编辑、美编联手,以融媒体方式多端立体呈现,让不同年龄、不同口味的读者对萧山多一分了解。不少读者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萧山人,即使很多地方没有去过,也可以跟着这个系列看看,长长知识。
  截至目前,“萧山旮旯头”栏目已探访近40个点,纸媒、新媒推送稿件70余篇,收获了一大波粉丝,网友们在阅读、传播、体验的同时,纷纷发来他们的推荐,包括江寺附近饭摊子、梦笔桥头戏园子、西河公园舞池子、高桥附近面馆子、萧山剧院练嗓子、新塘所前孵鸭子等等。
  每次推送微信时,微信编辑都会在推文中增加“萧山旮旯头”话题标签,系统会将所有相关内容自动收录其中,读者打开一篇就可以在置顶位置进入话题,方便其查看其它文章。“新媒+”版面设立专栏,报纸编辑通过组合稿件,把内容做得更扎实,每篇经过二次修改的文章后都附上二维码,读者可以一次欣赏到属于报纸和新媒的两种阅读趣味。
  接下来,萧山日报还将重点打造“萧山旮旯头”这一栏目,并不断探索更具创意的媒体表达方式,吸引更多粉丝关注萧山发布APP,做强萧山发布、萧山日报的影响力。
浙ICP备1105128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35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