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当前位置: 集团动态 > 集团要闻 > 本页
杭州日报“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受中央媒体关注
发布时间:2011-04-22
    4月18日,新华社发表长篇通讯《我在沙漠里有棵梭梭——杭州市民发起“拯救民勤”活动》;
    4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5版头条位置发表《城市居民捐款种树西部百亩荒漠染绿  甘肃民勤有片“杭州”生态林》;
    央视十套“绿色空间”栏目也对此活动作了采访,节目即将播出。
    从3月16日开始,杭州日报推出大型报道活动——“拯救民勤·绿色传递”,距离杭州2000多公里的甘肃省民勤县,吸引了城里人的目光。短短一个月时间,富有爱心的杭州市民捐款达12万余元,在甘肃民勤荒漠上种下了120亩“杭州林”。这一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集体合力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县,被人们称作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一颗“钉子”。历史上的民勤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沙漠绿洲,阻止着两大沙漠的逼近与合龙。但是近数十年间,民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生态危机,使得民勤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
    记者2010年4月在甘肃采访时发现了马俊河这个典型。马俊河是个80后农民,外出打工多年后,毅然回到家乡民勤,坚持在荒漠上种树,4年来与志愿者一起种下了600多亩梭梭。
    马俊河的事迹十分感人。回来讨论选题时,文体副刊中心同仁多次进行探讨,认为这是个值得做大的题材,只发一个稿子有点可惜。经过集体讨论,初步形成了呼吁杭州市民参与种树的活动方案。文体副刊中心主任徐晓杭牵头,对植树活动的方案形成、推出时间、报道推进、版面安排等各方面进行统筹,全中心同仁一起出谋划策,保证了活动推出的良好效果。
    3月16日,杭州日报以城市周刊4个版面的篇幅推出了《拯救民勤——一位80后农民的绿色梦想》专题报道,集束力量打动人心。
    在其后的整个活动过程中,从领导到每一位采编人员,从一线采访到后勤保障,从活动谋划到出工出力,可以说真正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了这个活动渐入佳境。
                                                                                  步步推进
    首日报道推出后,第二天以整版篇幅跟进读者反响、采访在杭工作的甘肃人、联线马俊河,逐步烘托气氛;
    第三天,推出“在这春天里,别人在网上种菜,我们去荒漠种梭梭”倡议书,吹响了绿色传递的集结号;
    接下来,每天跟进市民的捐款情况,每一笔捐款哪怕只有十元钱也要在报纸上进行公布,进一步激发了市民的参与热情。
    捐款情况十分让人感动:在捐款者当中,有耄耋老人颤颤巍巍地从手绢里取出50元,捐种5棵梭梭;有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被父母抱在怀里,用孩子的名字捐种一份绿色的希望;有离休干部一反平时的节俭,慷慨捐出半个月的退休金;也有下岗在家的失业者,从并不宽裕的生活费里拿出几十块钱,支持民勤人守护家园;还有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抱着储蓄罐捐出自己的零用钱;也有社会中坚人士,捐出数目可观的金额却不肯留下只言片语,更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甚至还有不少定居国外的杭州市民的亲朋好友,从网上获知消息后,也分别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捐上了部分款项。
    短短一个月,绿色行动从10元钱开始,从在荒漠里种一棵梭梭开始,筹到了12万余元捐款。许多杭州人说,“虽然西湖无法复制,但我们可以把绿色传递到西部去!”
                                                                                注意细节
   一是把民勤与杭州的关系阐述到位。为什么距杭州2000多公里的民勤会引发杭州市民的共鸣?要在心理上做到贴近。就像杭州日报在一篇报道中所写的那样:“没有人是独自存在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杭州,它拥有纯净的天空,明澈的水源,拥有无数的鲜花和葱茏的大树。我们可以让这座城市充满绿色,但我们挡不住空气,无法拒绝沙尘暴。在大自然面前,没有谁也没有哪个地方,可以独善其身。”每年春天,杭州也会受到沙尘暴的影响,遭遇数天的扬尘天气。心理距离拉近了,空间距离就没有问题了。
   二是让捐款做到极其透明。每一笔捐款,包括来自工行账号、支付宝账号、现场捐款的一分一厘,都清清楚楚地记录并公布在报纸、网络上。并且,我们向读者承诺,来自杭州市民的捐款,将一分不少地移交给民勤县国栋生态林产业专业合作社,用于荒漠治理、种植梭梭。该合作社法人代表、当地80后青年农民马俊河表示,为了回报杭州市民的涓涓爱心,每一分钱他都要用好。他会把每一株梭梭种好,每周把梭梭的生长情况公布在网上,接受大家的监督。正是这种公开透明,得到读者的认可。
   三是报网互动,扩大影响。在杭报在线,我们专门设立了专题页面,每天进行更新,与读者互动,解答读者疑问。采编人员同时运用微博等工具,进一步扩大了活动影响力,使得读者参与面进一步扩大,参与热情保持很高。   
                                                                                  发挥实效
   一是及时跟进。捐款达到2万元时,马上把钱打到了民勤;第二笔达到2万元,再打过去;第三笔8万元,又及时打过去。这样使得民勤可以及时用这些钱投入种植,保证了“杭州林”在这个春天能够种在沙漠上。杭州日报也及时做了跟进报道。这种不间断的跟踪报道,让读者很有成就感,也使捐款发挥了实效。
   二是活动提升。到4月中旬,120亩“杭州林”已经在民勤县国栋生态林基地种下了,“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城市文明,也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我们及时组织了报道《因为一个个你,这座城市彰显了文明的光辉》,“一座城市的集体爱心,体现了她对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的关照和爱护。这座城市所展现出的爱心,体现着它的历史传统、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也表明了它所达到的发展高度和其独有的城市品质。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这样充满爱心的市民,杭州这座城市展现了它的仁爱与文明之光!”使得活动在意义层面得到了提升。
   三是主动出击。120亩梭梭林种下后,有没有种活?当地的情况到底如何?我们又招募了三位杭州市民代表,随记者一起前往民勤实地查看,既是给所有捐款者的一个交待,也使活动水到渠成。在前往民勤过程中,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中央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使得整个活动的影响扩大到了全国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活动暂告一段落,但关注并未结束。我们为马俊河提供了一台单反相机,让他及时把“杭州林”的生长状况更新发布在网上,让我们的读者可以看到“杭州林”的生长,也看到希望和爱心的生长。
浙ICP备1105128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35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