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当前位置: 集团动态 > 集团要闻 > 本页
杭报集团城中村改造报道讲述城市新故事
发布时间:2017-08-14
       2016年11月,杭州正式启动杭州市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完成主城区246个城中村的改造工作。城中村改造涉及人群重大,事关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品质,社会关注度极高。杭报集团各媒体陆续推出了系列报道、特别报道等,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展望这座城市的崭新未来,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市委书记赵一德对“城中村改造,让城市生活更美好”集中采访给予了批示肯定。
杭州日报:系列报道始终关注民生
       传递决策部署 解读改造成绩  7月26、27日,杭州日报发挥“四位一体”重大主题报道机制,围绕今年六场硬仗之一“城中村”改造,精心组织策划,创新报道方式,连续两天推出“互看互学”大比武特别报道,通过《咬住目标奋勇争先 鼓足干劲打好硬仗》《改出城市“新颜值”发展“新增点”生活“新品质”》等两篇现场特写展现各区县市生动实践,通过专题会议报道《不忘初心 坚定信心 蹄疾步稳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传递党委政府决策,通过《杭州城中村改造交出一份亮眼的阶段性“成绩单”》深度解读城中村改造取得的成绩和接下来的工作部署,同时还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一鼓作气乘勇而进 打赢城中村改造提升硬仗》,挖出“鲜菱笋”,捉住“活鱼虾”,既接“天线”,又通“地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讲述百姓心愿 架起沟通桥梁 今年4月开始,杭报推出了“攻坚城中村 共建新生活 城中村改造系列报道”,记者冒着高温,深入城中村改造一线,与市民百姓共同见证城市发展的变化。截至目前,该系列共刊发12篇报道,获得读者好评。
       为什么要拆?拆了之后这里要建成什么样子?这是城中村改造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杭报记者每周两次来到城中村改造现场,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面对面倾听百姓声音。
       在上城区,记者来到即将要消失的十三官巷。1960年就搬到十三官巷27号的老人黄家骅,一直盼着拆迁。50多年里,他和老伴两个人一直住在三四个平方的老屋子里,木结构的房子,楼梯踩得重一些,他都能感觉到。尽管在这个老屋子里度过了大半辈子,老人依旧盼望着能够住上新房子,他一直跟记者说:“老了,希望能够有个好的环境,这次是赶上好时候了。”
       江干区彭埠街道已经基本完成拆迁改造,在城东新城已经找不到老街往日的模样。彭埠街道文化站站长王云良带着记者去了元宝塘公园,公园里有一条照着老街重新复建的街道,老石碑还留在公园的墙上,虽然只是小小的一隅,装载的却是几代彭埠人的记忆。四块明清时期鼎盛家族留下的石碑更是真正的古董。在王云良看来,这个公园和老街,留住了彭埠人的根,也留住了彭埠人的念想,尤其是那些没经历过老彭埠的后代们。王云良说:“拆迁是好事,希望这些保留下的老物件,能够让后代们记着这里原来的样子吧。”
       通过一件件百姓讲述的心愿,连续的组合式报道,说明了城市有机更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百姓从“被拆迁”到“盼拆迁”,反映了市民对城市新“颜值”、品质新生活的热切期盼
    挖掘背后故事 打造“成长手册”
  城中村改造,拆的是村,变的是城。这场浩大的更新工作,在媒体眼里,更像是一次城市的蜕变和成长。杭报的城中村系列报道,首先将是一部杭州的“成长手册”,栏目的定位就是记录和发现,讲述城中村改造“杭州速度”背后的点滴故事。这本城市“成长手册”从这一天起,不断加厚。
       在下城区,记者看到了城中村拆迁的细节和温暖。城中村改造,在签约腾房之后,老百姓将开始好几年的过渡期,这给家里有老人的市民出了难题。下城区考虑到老人安置的难题,把原来的企业用房改成了老年公寓,100多个老人其乐融融地住在一起,老人告诉记者:“不想搬,有了新家也不想搬,这里的老邻居都在,还有人专门照顾我们,方便。”
       城中村改造为什么能这么快?西湖区城中村改造的一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端平”是关键。夏家新村郑福娣的房子,在当地算得上小“豪宅”了,建造的总价达到了500多万元。这么好的房子还没住上几年,就赶上了拆迁,说不肉痛,那肯定是假的。丈量以后得出的赔偿款是200多万元,郑福娣还是签了字,在她看来,拆迁是迟早的事,市政府并没有少她一分,也没有多别人一分,那就拆了吧。
       有拆就有建,对于市民关心的城市未来模样,杭报通过城中村系列报道,及时报道城市发展规划,让市民看得见未来。
      下城区杭氧、杭锅厂区,曾经占据着杭州工业的半壁江山,是杭州人心里的荣光。如今,这里只剩下搬空的旧厂房还守着回忆。未来,这里将结合城市之星项目,打造成以国际城市博览中心为主题,集艺术、影视、游乐、健身、美食、购物、会展、酒店为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这一规划也得到了很多市民的点赞,土生土长的沈家村市民王晓勇就表示,自己对下城的感情,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这些老厂房,只要这些厂房还在,他肯定要选择原拆原回。
       滨江区目前拆后土地覆绿7541亩,新建公园3个,公共停车场40处,泊位6468个。关注民生,始终是城中村改造的宗旨,也是杭州日报城中村改造系列报道不变的切入点。

都市快报:展示成绩介绍经验提升获得感
      充分报道五年攻坚行动启动以来取得的良好成绩  7月21日,都市快报推出了“建设美丽杭州•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特别报道”系列。如7月29日的《五堡、六堡、七堡、红五月、牛田和蚕桑社区——要打造成“钱江新城2.0版”》、7月25日的《国际城市博物馆、当代建筑博物馆、设计博物馆、时尚博物馆——杭氧杭锅等老厂房将打造成一个博物馆群 计划2019年与地铁5号线同步竣工》、7月26日的《看现场学经验比成绩 杭州组织城中村改造“互看互学”大比武》、7月27日的《钱塘江边的“堡堡”们 将打造成江湾新区》等系列报道,通过考察中记者的亲眼所见,展示了上城、西湖、滨江、萧山、下城、江干、拱墅、余杭区等多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场的成绩,描画了未来的美好前景。
      
以丰富的实例介绍改造过程中的生动经验  如在介绍江干区城中村改造的进展时,快报以专门的篇幅介绍了江干区“里三层外三层包起古海塘碑亭 建设公园留住杭州老东大门故事”,点赞改造中同时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好做法;系列报道中还介绍:下城区东新街道沈家村,为解决老年人租房困难的问题,在附近找了幢创业园的员工宿舍,专门改造成老年公寓,安置拆迁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滨江区推行“地长制”,对空地进行责任包干等等。
      
大力宣传城中村改造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如7月28日的《坚守在祥符老街的最后一家面馆今天歇业 老板阿牛说——老街改造好了,我还想回来做葱油拌面》,通过从小生活在祥符老街的面馆老板阿牛的视角,反映老街翻天覆地的变化,读来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8月4日的《高晓松开在滨江的“杂书馆”有望年底迎客 他不知道这里曾是堆过垃圾种过菜的城中村》中,西兴老街的变化,则是由一位71岁的当地老人的叙述来完成:“现在,拆违章、修复老房子、河道也整了,西兴老街和官河,有了新模样。”老人幸福平和的话语,成了当地老百姓满满获得感的一个缩影。
每日商报:暖心细节还原改造过程中的亮点
       展现城中村美好未来  7月19日,每日商报推出了“媒体看城中村改造特别报道”专栏,以每次不少于半个版的体量报道全市各城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亮点、经验。
       商报陆续刊发了《曾经的城中村如何打造成钱江新城2.0升级版?》《高晓松的杂书馆即将落户滨江互联网小镇 拆后土地全部覆绿 还有百名“地长”管理空地》《杭氧杭锅地块老厂房2019年变身博物馆群》等文章,告诉读者,五堡、六堡联同七堡、红五月村两个村,刚好位于钱江新城扩容区范围内,征收后将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钱江新城2.0升级版。未来,这里将以地铁站点为核心,形成酒店会展、区域中心、国际社区、休闲步行等4个发展中心。同时集聚公园、邻里中心、地下停车场库、中小学校等,形成4个社区中心。此外还要规划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国际性配套设施;滨江江一公园对面的320亩地将打造成互联网产业上市公司集聚区,这里以后还是互联网小镇的核心区,是小镇的“会客厅”。而高晓松在杭州的第一家杂书馆也将落户在北塘河创新中心,面积150平方,下个月进场装修了,预计年底可以对外开放;今后,杭氧杭锅地块上的9处老厂房,将被建成一个博物馆群——全面展现城中村未来的样貌。
    展示改造中文物是如何保护的  城中村改造中遇到文物怎么办?这也是读者关心的问题之一。
       比如,曾与灵隐寺、净慈寺、昭庆寺齐名的海潮寺,该何去何从?7月19日,商报刊发《海潮寺明年复建 将成为禅文化展示窗口》,告诉读者,海潮寺复建也是望江城中村改造中的一个项目。目前,海潮寺原址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已经批复,除了要建海潮寺,还要建海潮寺文化街区,目标是成为杭州向世界展示禅文化和杭州休闲文化的窗口。
       比如,拆迁遇上古碑该怎么处理?7月21日,《夕照社区改造时遇到历史古迹怎么办?》一文告诉读者,古碑被保护得好好的——外面有竹片包得严严实实,竹片里面还有高高低低的钢架包围着,最里面还有防护网。同时拆古碑边上的房子时也是小心翼翼,降慢速度。
       再比如,7月28日刊发的《近500年历史的祥符桥将如何保护?》告诉读者,未来五年,祥符桥历史文化街区将按照“保护性开发,传承历史文化”的理念进行开发,祥符桥以及建于清末民初的茧行、北街15号的粮站旧址以及另外两处清末民初的民居将会进行保护性建设,同时,区域内的配套设施也会更完善,养老院、学校、公园、停车场、农贸市场等都会陆续开建。
    传递城中村改造中的暖心细节
  如下城区沈家村自决定将园区宿舍改造成老年公寓后,担心雨水飘进过道,就把敞开的过道装上了铝合金窗户;害怕老人摔倒,过道都安装了扶手;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加装了观光电梯;每间46平方米的屋子,还配套热水器、空调、电视机、油烟机,并在卫生间和床头安装了呼叫系统,以备老人们的不时之需。 另外,老人公寓还配了三名专职管理人员,也都是土生土长的沈家村人。公寓管理人员每天早、中、晚会到各楼层巡查一次,看看老人房间煤气、电器设备有没有关掉,晚上也有人值班,只要老人呼叫,立马就能去查看。而除了老人公寓,沈家村在城中村改造中还有不少暖心细节,比如为居民的老房子拍照,请摄影师为居民拍合影;举办“百家宴”,村干部当了一回服务员,负责买菜做饭刷碗……7月25日,商报刊发的《拆迁过渡期沈家村将员工宿舍改造成老人公寓》一文,一一还原了当时的细节。
 杭州网:精心做好历史文物资料的收集整理
       推出大型专题网页  杭州网提前策划,推出了专题和典型报道。《建美丽杭州 看百村蝶变——杭州打造城中村改造攻坚战》的专题下设“重点关注”“我们在行动”“蝶变故事”“聚焦区县市”“大家谈”“铁军形象”“高清大图”等7大板块。结合日常报道、城中村集中采访活动,让大家深入了解杭州城中村华丽转身背后所做的工作,突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做法及亮点,展现杭州历史文脉、独特韵味的美丽杭州。专题已经在杭州网首页第一屏刊出,目前点击率已经超过10万。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杭州网积极配合市城改办,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开展图文、视频等全方位、立体式专题人物报道。目前已经刊发的稿件有:《看“国际滨”城中村改造 “地长”上岗见绿见景》《下城城中村改造 看得见的暖心与温情》《江干城中村改造 推动拥江发展不忘守护文脉》《城中村改造脱胎换骨 海潮寺要打造院落式文化街区》《昔日城中村蜕变国际村 西文拥抱世界亦不忘初心》等。
    做好图片、资料等收集工作 城中村改造,改的是村,变的是城。在这次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大量的征迁过程、历史文脉保护等非常值得留存,杭州网目前已对下城区长木、草庵、沈家等地进行航拍,接下来将继续做好图片、历史资料等的收集工作。
浙ICP备1105128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3585号